搬运机器人系统集成商

时间: 2024-01-17 17:09:19 |   作者: 极速看球

  机器替代劳动将大幅度的提升生产效率,在劳动强度大、高危险和扫描分类等领域,这种优势很明显。但对于精细化的劳动,则替代成本比较高。尤其像富士康这样的电子类产品组装企业,机器人、自动化的应用成本比较高,生产线转换不灵活,扩产和减产的资本固定投入将大大高于工资成本。

  目前,富士康一名工人的用工年成本大约在5万元左右,而一台普通机械臂的购置成本只有10万元左右。一台机械臂通常能替代3—4名工人的劳动。表面上看,机械人的应用要比工人更加合算。

  但是,一台普通机械臂除了购置成本外,还要考虑到安装成本、操控系统的购买成本、成产线调试成本、系统维护成本等等。这些成本几乎是购置成本的1倍到3倍。10万元一台的机器人,实际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的成本至少在20万元左右。

  然而,机械人和工人一样,不是“雇”来就能用的,一定要经过系统培训、调试才能用。整个机械人的系统安装、学习,直到稳定运行,少则两周多则一个月。

  更关键的是,尽管这些机器人的使用的时间能够达到10年,甚至更多,但是代工企业几周、几个月就要调整一次产品线,早就是家常便饭。机器的通用性和应变能力大大低于工人,工人能够最终靠几天或几周的培训,实现顺利转产,而机器人则经常有必要进行技术更新和投入,甚至有时不得不提前“退休”,沦为二手设备。所以,按照一般的设备折旧来计算机器人的使用成本显然行不通。

  尽管富士康在大幅度的增加机器人的使用数量,但这一个数字是有极限的,并不是越多越好。在富士康2011年提出3年100万台机器人替代计划之后,实际上却是雷声大雨点小,到2014年也不过完成了40万台的替换。按照富士康的说法,到2020年在中国的工厂自动化率也就达到30%。

  尽管一些精密零件的安装和通用工序可以用机器人来替代,但对于大量的普通组装岗位,机器人的成本明显太高了。

  最让人头疼的问题还不止这些。就连马斯克也不得不承认,“无人工厂”以及“过分自动化”已经给特斯拉带来了沉重的负担。

  随着技术的进步,机器人的成本有可能逐步降低,但是在资本投资层面,却一时难以改变目前的尴尬局面。因为,工人的工资是按月支付的,投入和产品回款能轻松实现逐月滚动。而机器人的成本是一次性投入,即使考虑到融资租赁的情况,企业也不得不为此支付高昂的利息。

  在需要扩产的情况下,工人的调配灵活性更好。你能要求工人加班,但是不能让机器人超负荷运转。一旦需要扩大产能,机器人的购置、安装、调试的费用和时间要比工人大得多。

  这意味着,原本可以花费一个月的工资就可以滚动起来的项目,现在不得不一次性投入,一年,甚至两年才可以收回成本的固定资产投入。而且,企业还面临整个生产线改造升级、设备要重新购置,因此不得不继续投入大量固定投资的尴尬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


二手450型卧式螺旋沉降离心机参数